4月11日,由中国教育后勤协会专家委员会、《高校后勤研究》杂志社联合主办的“高校后勤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与路径探索论坛”在第九届中国教育后勤展览会期间于上海圆满举行。中国教育后勤协会会长刘建平,协会专家委员会主席程天权,协会副会长、《高校后勤研究》社长兼总编张柳华,协会副会长兼常务副秘书长黎玖高,协会副会长、江苏省高等学校后勤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田备以及来自各高校、企业的近5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由协会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办公室主任、苏大教服集团副总裁许磊主持。
此次论坛的召开旨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的重要指示,不断深化高校后勤综合改革,赋能高校后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刘建平在讲话中指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明确了到2027年和2035年的主要目标,部署了九个方面重点任务,对于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后勤作为高等教育运行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只有进一步发挥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引擎,推动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朝着“精准服务、资源优化、效率提升、科学决策”的方向演进,才能最终形成具有鲜明教育特色、深厚科技内涵、浓郁人文关怀的高质量后勤保障体系。
张柳华在致辞中代表《高校后勤研究》杂志社对各位领导、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讲到,高校后勤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勇于实践、摸着石头过河,更要有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要不断完善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和相关领域政策协同联动,营造规范公平竞争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环境和行业监管等政策导向。
田备在讲话中详细介绍了江苏省高等学校后勤协会专家委员会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的经验与思考,并从制度体系建设、标准研制、理论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给出了极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建议,彰显了江苏省高校后勤创新发展的决心与智慧。
新加坡吉宝有限公司副总裁汪志生作《可持续资产运营实践案例》报告
汪志生介绍称,吉宝作为全球领先的资产管理及运营商,依托其可持续城市更新业务(SUR),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能源与环境解决方案,助力企业高效达成ESG目标和资产增值,其案例为高校后勤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国际化思路和实践借鉴。
广东省高校后勤协会会长、华南理工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彭新一作《以创新驱动发展 以标准引领未来》报告
彭新一提出,通过技术革新、服务升级、人才驱动和制度重构有助于推进高校后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他还分享了广东省后勤协会在政策引领、机制创新、标准制定、能力提升和监督评价等方面的丰富实践经验。
天津大学高校物业研究所所长杨书元作《高校后勤发展新质生产力:目标、路径与创新》报告
杨书元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深化改革构建新体系,需要从政策理论学习、构建保障体系、完善标准、创新治理、推动数智转型、践行绿色可持续、培养人才、融合劳动教育等多方面协同发力,推动后勤实现高质量发展。
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邓逢光作《高校后勤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四维协同进阶模型建构》报告
邓逢光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创新性提出高校后勤发展新质生产力四维协同进阶模型,通过“A-D-T-D”四元重构,有机结合创新驱动力、协同聚合力、可持续牵引力,实现后勤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和市场化改革,达成服务能级、治理效能和战略贡献的三维跃迁,为高校后勤提供了全新思路。
昆山杜克大学校园运营与安全资深总监樊荣军作《昆山杜克大学设施管理分享》报告
樊荣军介绍了昆山杜克大学设施管理的具体实践,包括校园设施简介、建设模式与策略、运营管理部门架构等,进一步提出本地化与国际化、全生命周期管理、综合设施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和高校设施管理赋能等方面的思考。
中国教育后勤协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韦曙和作《高校后勤提升新质生产力的目标和路径探索》报告
韦曙和指出,高校后勤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与教育强国建设要求精准匹配,以实现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核心目标。他以苏大教服集团为例,详细阐述了企业在培育后勤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举措,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程天权在总结讲话中强调,高校后勤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仅是后勤服务在硬件设施、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更新升级,同样也是在管理理念、服务模式、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在教育综合改革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大背景下,高校后勤已然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培育和发展高校后勤新质生产力,既是时代赋予后勤人的光荣使命,也是推动高校后勤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次论坛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共享实践经验,展示了高校后勤在创新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的深入思考,为进一步推动高校后勤综合改革、助力高校后勤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智慧与力量。